教育思想大讨论
机构设置

【通识教研】高能头脑风暴,共建音乐通识——音乐课程团队建设研讨会

时间:2022-04-13作者:浏览量:

为进一步完善通识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两门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近日,来自远景学院和通识教学部的五位音乐通识课程教师如约相聚在菩提教室5,就《古典音乐入门》《音乐剧》两门课程进行集体教研,并邀请历史团队的邓露露、单旭燕两位老师一同研讨,以融入跨学科思维,助力音乐通识课程建设。本次会议由音乐课程团队负责人陈榭非老师主持。


聊课程:凝心聚力,博采众长

集体教研本着“以学为中心”的原则,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希望学生们能在课程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因此研讨会伊始,刘慧琴、石权、曲翰林、邵晓蓓四位老师首先分别分享了自开学以来《古典音乐入门》课堂教学中反馈良好的话题并各自对教学内容建设方向提出了修改意见。刘老师建议,教学大纲中学生兴趣不大的作品,从作曲家的方向来进行整理删减;石老师表示同学们对于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很感兴趣,让学生通过找出复调音乐主题的方式,完成课堂互动,教学效果良好;曲老师提到学生对作曲家们作品创作的故事很感兴趣,同时根据课程内容分享电影片段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邵老师则提出将不同身世背景的作曲家及其生活经历进行对比讲述,塑造其截然不同的作品风格,通过对比聆听,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由于西方古典音乐内容庞大,而课程时间有限,陈榭非老师在此指出,对于《古典音乐入门》课程中同一时期的内容,老师们所挑选的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应尽量做到统一。邓露露老师建议大家应及时把会议中反馈的良好的话题内容扩充到教学大纲中,方便老师们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学情的班级有所选择,同时促进大纲的修订。


说创新:天马行空,敢于突破

习主席说过:“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古典音乐相对于学生们来说较为陌生,有一定距离。为了打破这种既定观念,陈老师对于《古典音乐入门》这门理论内容相对较多的课程提出了新的设想:课堂以“话题展开”,并且以“逻辑线”代替“时间线”。以 “介绍背景知识”“提出核心论点”“课上互动启发”“课后资料调查”“结尾总结讨论”的顺序进行课程设计。陈老师通过列举课程内容实例向大家展示如何将知识点向话题过渡。在论点的选择上应该把握住五点,第一,开放性,论题的答案是相对开放的;第二,刺激性,能够刺激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三,选择性,太过开放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困惑,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提供选项进行引导;第四,要体现思维的深度,要引导学生充分思考;第五,跨学科关联,要体现知识的广度。在此基础上,根据“逻辑线”将话题串联。


修大纲:纵横拓展,精益求精

有了新的设想与要点设计,研讨会中老师们在现有课程建设基础上一方面进行交叉学科的设计: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分段播放相应作品章节配以相应文字进行讲述或者朗读,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本身;音乐与电影相结合,在音乐作品中穿插故事情节,同样能让学生对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融入课程思政,邓老师建议通过对比中西方同一时期的音乐来实现。单旭燕老师表示,在听了音乐课后对自己所教授的历史课也有了新的思路与反思,对于新的社会热点以及内容可以及时更新到课堂教学中。音乐不只是音乐,它是欧洲社会的动态呈现,是文学与社会学的延展与交叉。陈老师也建议各位音乐老师能够多了解欧洲文化,以进一步打开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在教学中强化人文历史背景的熏陶。

同样作为音乐选修课的《音乐剧》课程,相比古典音乐的广地域,长历史的特点,音乐剧拥有更具专业化、教学内容相对较窄的特点。为了实现以上几点课程建设的要点,陈老师提出了关于远景学院《音乐剧》这门课程设置的构思。建议从“音乐”剧到音乐“剧”的内容上进行延展,不仅以音乐剧为主,而且辅以歌剧、话剧、莎翁剧、东亚戏剧、包括中国京剧、越剧等内容,将其打造成一门戏剧鉴赏课程。


看未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通过本次课程研讨会,团队成员对通识音乐课的课程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路,同时也对未来艰巨的任务感到责任重大。在这个年轻的团队中,每位成员都性格迥异,专业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但相同的是,这个年轻团队的每位成员都对未来的工作怀抱着十足的信心,期待音乐课程团队建设更上一层楼。



图文:邵晓蓓、朱雪珂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