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故事
机构设置

【我在书院读大学】张瑾歆:我的十年记者梦(上)

时间:2023-03-11作者:浏览量:

导读:张瑾歆,女,95后,艺术传媒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她怀揣记者梦进入重庆移通学院。大学期间积极参加项目写作、征文大赛、拍宣传片等完满活动,在实践中体悟专业知识精髓,终于实现记者梦想。先后供职于云阳电视台、国企、开州区融媒体中心。现职为记者、编辑,主要从事时政新闻报道。

2023年1月,我作为一名记者,跟随开州区代表团前往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两会”现场进行实时报道。

踏进会场,耀眼的LED照明灯、镂金凤凰环抱牡丹祥云图、“热烈祝贺重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六届一次会议隆重召开”横幅,以及会场前簇拥的人群,一切景象都深深地震撼着我。作为一个缺乏经验的新兵,我知道,自己即将迎来记者生涯一次大考——“市领导出席的会议如何报道?既定程序有哪些?如何送审相关稿件?临时通知给重要领导拍照片我该……”这种心情像极了十年前刚踏进移通学院的大学校门时,既忐忑不安,又满怀期待。


中学时,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记者。2013年,我考进了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初入校园,满身的青涩懵懂,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课程,经常紧张,且焦虑不安。

艺术传媒学院的教学大楼名为“艺术楼”。在校园所有建筑中,我最喜欢“艺术楼”几何形外观设计和多元化内部结构。大楼除了教室外,还配有高配置剪辑房、先锋小剧场、室外阶梯教室。在这里我度过四年大学时光。专业课上,我跟着知识渊博的老师们掌握了摄影、摄像、PS、非线性编辑等实操技术;也懂得了剪辑学、传播学、导演学和影视鉴赏等理论知识。

我从小反应不快,专业课并不拔尖,剪辑视频手法远没有男生们娴熟。尖子生30分钟就能剪辑完的视频,我要坐在电脑前反反复复忙碌大半天才能完成。每次看到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时,表面平静的我内心也总会产生一些自卑。我甚至怀疑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工作。


“艺术楼”内有一个挑空的露天平台。凭栏远望,整个校园被黄葛树遮天蔽日的树荫覆盖。校园西面是一座百米高的花果山,上面是刚成立不久的创意写作中心,配备的老师基本都是作家。作家教师们面向全校招募学生担任《合川行走》《合州奇谭》《合川民谣》书籍项目写作者。这在当时学校贴吧里曾引起过同学们热烈讨论。

2015年3月,爱好写作的我加入了余老师《合州奇谭》项目组。当时组里共有30多名学生,除了我是2013级外,其余都是2014级的大一新生。刚进大学的他们,每个人都参加了两个以上的社团和项目组,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周末作家老师带学生前往涞滩、龙多山、钓鱼城等地创作采风。内向的我虽然报了名,可始终没有积极参加项目组的采风活动。

当时学校提出“完满教育”理念,在北校区相继建造了“北山书院”“爱莲书院”“汇江书院”“菩提书院”等八栋别墅式书院楼,并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八大书院》征文比赛。我写了一篇文章准备参赛,但又不确定写得如何,就拿着稿件找项目组余老师征询意见。余老师在稿件多处作了精细批注:“这一段话想表达什么?”“这两段之间没有关联,删掉其中任何一段对全文没有影响。说明是废笔”……余老师引导我深入思考,字斟句酌,反复打磨。我按照她的建议修改了三遍,这个过程让我明白了创作该如何构思。

这次大赛中,我的散文《暮春时节·你在的菩提最美》获得学生组一等奖,余老师的散文获得教师组一等奖,我们俩个都获得了1000元奖金。这是我第一次通过创作获得的“巨款”。颁奖晚会结束后,余老师请项目组全体学生前往“巫山烤鱼”团建庆贺。面对大家的祝贺,入校以来我第一次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当时创意写作中心每个月都会举办两次文化沙龙活动。月初是余老师主持的“花果山文化沙龙”,邀请嘉宾和学生们一同探讨某个文化现象。中旬是方刚老师主持的“涪江夜读”,带领同学们精读《局外人》《平凡的世界》《蛙》等文学名著。这两大品牌的读书活动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


2016年3月中旬,我提前半小时来到“涪江夜读”现场。方老师正和董偃玲会长、陈立锋同学布置会场。每次活动方老师都会把家中文人画藏品挂在会场,并自费买来糕点、水果、红酒或普洱茶。有时再点上盘香。他说要把“涪江夜读”打造成文人雅集。

他看我一个人默默坐在后排,就喊道:“张同学,你过来一下,我有事和你商量。”

听到老师叫我,心里紧张,不知道是不是要我今晚在读书会上发言。踌躇间,又听方老师继续说:“我记得你是广编专业的学生。去年你邀请我参加过你拍摄的一部短片。现在学校《钓鱼城文丛》正出版印刷,我想邀请你一起拍摄一部10分钟宣传片推广这套丛书。你愿意么?”

“我……不知道自己……行不行”面对突如其来的邀请,我很紧张,不确定自己的两把刷子能不能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

2015年6月,专业课老师曾布置拍摄一部5分钟短片作为期末作品。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纪念一位曾鼓励过我,已经永远离开的老师。我发现方老师脸型和那位老师很像,就鼓足勇气邀请他参加拍摄。可方老师看到剧本后发现了一堆问题,我这才懂得剧本写作和散文创作的区别。经过修改,那部作品第一次被专业课老师评为“优秀”。但要拍摄学校宣传片,对于专业技术不娴熟的我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

“没关系,不用紧张。你再去找几名技术好的同学,我带你们拍摄。”方老师又笑着说:“对了,创意写作中心将更名创意写作学院。这部宣传片将是新纪元。”

我从年级中找来3名专业课成绩好的同学,一位是室友,另一位善长摄像,还有一位是大四学长,据说他拍摄剪辑都很专业,自己开工作室在校外接业务。

方老师教我们如何写解说词。10分钟的宣传片,2000字左右,内容涵盖十本图书以及钓鱼城历史、创作文丛目的、学生采风过程。稿子要求语言简洁,史料与抒情并重,历史与现实融合,可谓一字千金。这时我才发现创作经验和课本知识不完全一样。

我花了半个月时间,把《钓鱼城文丛》十卷电子书浏览了一遍。可要下笔是反而更加糊涂,最后写了一篇近6000字的文稿交给方老师。

方老师摇摇头:太长了!

他提笔在文稿前写了两句“光阴流转,城市变迁。无论文明怎样发展,民族文化始终传承。位于重庆合川,嘉陵江南岸,钓鱼城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洪荒时代”作为片头。看到这句,我仿佛开窍了,瞬间懂了宣传片该如何概括,用什么样的语调行文。

很快我把1900字的文稿写完交给方老师。再修改时,他用红笔在“2.5公里的钓鱼城,一孤军之力抵挡蒙古大军。三十六年中烽火硝烟。今天钓鱼城忠义祠内仍然供奉着英雄们的牌位”这句中,加入了辛弃疾“可惜流年,忧愁风雨”。他说这两句拍摄时能增加画面感和南宋抗战壮志未酬的悲婉。

然后,他又教我们该如何根据解说词配画面。这时我才知道他来重庆以前曾给央视九套、上海电视台撰写过多部纪录片;为上海交大、江南造船厂、云锋金融集团等名企撰写过宣传片。


此后每周末,方老师都会在QQ群里通知第二天拍摄任务:“明天叫上同学去文峰古街拍素材”“明天去钓鱼城拍摄素材”“明天去菩提书院拍摄素材”。这部短片我们拍摄外景6次,采访专家老师5次,我和方老师两人参加了全部过程。

双休日我们通常一天拍摄,另一天休息。有天周日,早上八点多,外面下着大雨,方老师说发QQ给我:“张同学,带着相机和三脚架,我们今天去菩提书院拍摄素材。”

我有点不高兴:昨天不是已经去菩提书院拍摄过了么,怎么又要重拍?就回复:“方老师,今天下大雨,相机容易损坏。”

“正因为下雨才能拍出昨天拍不出的效果!”方老师着急地发来语音, “拍完后把相机擦干,再用大塑料袋把相机扎起来,多放几包干燥剂吸潮就不会损坏。”我满心不情愿地带设备赶往菩提书院。

昨夜春雨急骤,菩提书院中那株传自明代已有五百年生命的菩提树满地黄叶。我们拍摄了烟雾苍茫中的全景以及雨中的菩提、池中的涟漪。一阵阵风吹来,方老师努力用伞遮着相机,自己的半边衣服全部打湿了。

整部片子,从写剧本到拍摄,再到剪辑,整整历时一个学期。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跟着老师爬钓鱼城时暮春的落英缤纷和菩提书院的烟雨苍茫。




撰稿:张瑾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排版

总编审:孙善清

 (重庆移通学院“我在书院读大学”通讯社)


本栏目面向全校征稿,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