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故事
机构设置

【我在书院读大学】郑雅文:制片人养成记

时间:2023-01-01作者:浏览量:

导读:郑雅文,女,1999年7月出生,重庆人,爱莲书院(2019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7班)学生。与电影没有任何家世渊源,作为英语专业背景的郑雅文由于学校的电影教育闯入了电影这片新天地,借助学校这个平台,郑雅文收获了热爱与自信,找到了未来的发展之路。

对于电影,大学前,我只是一名普通观众,从未想过在大学四年里能有机会学习电影知识,更未想过会做跟电影生产相关的事,从而真正爱上电影。


走入电影

2021年末,学校新成立了电影商务产业学院,并招收精英班成员。虽然当时我不知道这个班是做什么的,但我平时很喜欢看电影,就冲着“电影”两个字我立即报了名。

随着电影与普通观众之间那层神秘面纱被一系列电影课程慢慢揭开,我开始着迷于电影的魅力,并逐步了解了电影从创作、生产到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甚至开始幻想着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会跟电影产生交集。

我深知自己电影专业知识的匮乏,渴望了解电影的十万个为什么——电影到底为什么能吸引观众?电影的艺术品质到底体现在哪里?那些我没看懂的经典电影到底魅力何在?带着无限好奇,我旁听了电影评论中心李骥老师的电影鉴赏课:原来王家卫在《花样年华》的第一场戏里就暗示了影片的人物关系和故事主题,原来周星驰是那么精妙地设计了《喜剧之王》里的表白瞬间,原来《我不是药神》仅仅从位置互换就暗示了人物的成长与变化……

虽然课程是在周一下午2点,但我却从来没有打过瞌睡。对于我来说,这不是上课,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进入电影院。老师的PPT就是电影,我们反复看,一格一格地倒带分析,把镜头里面的内容、场面调度、运镜方式、景别一一总结下来。

电影里无数奇妙的细节和梦幻般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我,这时,电影对于我而言已经不再只是存储在自己网盘里的片源,不再只是陪伴自己消磨时光的消遣。我开始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学习电影、了解电影,于是就又参与了学校的电影社团活动,甚至成为了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学生组委会的成员。


制片人初体验

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学习电影拍摄,指导老师李涵艺邀请我们加入她的剧组参与拍摄。我们扛着大包小包,来到江边的拍摄地。现场荒芜人烟,杂草丛生,甚至让人感觉无处下脚。第一次参与拍摄的我,什么都不会做,在老师的指挥下,制景、打光、彩排……一遍遍地跑来跑去,全然没有电影画面的美丽与梦幻——原来拍摄是这样的复杂且辛苦!

拍摄结束后,李涵艺老师问我:在电影的许多职位和方向里,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制片人。

在电影商务产业学院的制片课程中,我第一次认识了制片人,了解到一部电影从诞生想法到呈现在观众面前,都是制片人在掌控。一个优秀的制片人能把电影的创意想法培植成银幕上生动具体吸引观众的作品。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里有一句台词:“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电影让我们体验着成倍于自己生活的生命经验,我希望能够真正走进电影幕后,让我的生命体验成为观众生活的放大器。

2022年暑假,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报名参加了由电影商务产业学院组织的纪录片拍摄,成了一名执行制片人。

拍摄前,我需要联络采访对象,对接拍摄时间和地点,制定拍摄计划。毫无制片经验的我,对于即将开始的工作既充满了期待,又紧张得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发觉李骥老师在拍摄时从来不干涉我跟采访对象的交流,更让我不知所措。最开始的几次,拍摄前我都会提前反复背记拍摄者的信息资料,查阅各种可能会涉及的资讯,以便全面掌握采访的内容与要点,同时也让采访双方有共同的话题。后来,李骥老师告诉我,他很满意我跟采访对象的沟通状态,因为他要的就是被访者自然放松地面对镜头。于是,排除人为设计痕迹,追求真实自然,这成了我电影创作学会的第一课。


酷暑拍摄

2022年暑假,本就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出奇地热。由于要和影院的经营时间同步,我们的拍摄只能在下午最热的时间。我们每天面对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汗水始终像雨淋在身上一样。每次出门前家人们都跟我念叨:“这么热的天还要出去呀?别拍了吧!”然而,我们剧组每个人似乎都无视了来自大自然的巨大压力,拍摄热情同样火热。我随身背着一个帆布包——我把它称为“制片包”,里面有藿香正气液、充电宝、风油精、巧克力、口罩、水,还有几枚用来拆装脚架底座的一块钱硬币。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这些东西都会派上用场——最严重的一次,在下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我们拍摄,结束时,导演和剧组的成员基本上都中暑,藿香正气液救了我们的命。


整个暑假,我们剧组都在这座滚烫的城市里穿梭。从富丽堂皇的影城到偏僻简陋的廉租房,到处都有我们的身影。从来福士广场奢侈的餐厅到缙云山里漆黑的小路,都留下我们的脚步。无论是阳光的炙烤还是防疫封控,无论是导演的腰伤还是剧组成员的中暑反应,都没有削弱我们的拍摄热情。我们这个小小剧组每天都在开心地赶路,导演李骥老师一边开着车,一边给我们讲拍摄的想法,商量拍摄计划,或者跟我们聊他以前在剧组生活的趣事。兴起时,他在前面哼唱着“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座山丘……”,我们坐在车后座上偷笑。我们一起吃剧组饭,结束一天拍摄,到面馆点一碗小面,那感觉——巴适!

一个暑假过去,我们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完成了对二十余位采访对象的近四十次拍摄,视频素材时长二百多小时。即将迎来大四的这个暑假,我真切地体会了电影的创作过程,真正让我对电影产生了热爱。我和一群从事电影行业的采访对象成了朋友,每天翻看着他们朋友圈里关于电影的各种新闻旧事,我感到自己和电影挨得更近了。

老师说,纪录片进入剪辑阶段才算真正开始创作,暑假的工作只是一个开端。对我而言,这个开端不仅仅是一部影片的开端,更是我一段职业生涯的开端,它给了我信心与动力,我为自己执行制片人的身份感到自豪。


采访杨荔钠

9月27日,我突然接到李骥老师的电话,他让我代表钓鱼城·全国大学生影评大赛组委会前往采访著名导演杨荔钠。我立即头一麻,觉得这个任务太艰巨了。感受到我的胆怯,李骥老师鼓励说:“这个夏天,你采访了二十多个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士,如果你都不配去采访她,谁还够格呢?”是啊,我忽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已经迈过了一道门槛,有了丰富的采访经验了。听老师这么一说,我立时有了一些自信,感觉自己应该能够在著名导演面前就电影问题与她侃侃而谈。

这种自信支撑了整个采访过程,我和杨荔钠导演越聊越起劲,从电影本身到生活日常,从电影《妈妈!》的创作到家里宠物的趣事,最后一起坐工作人员的车送杨荔钠导演回酒店,我们甚至用一个拥抱结束了这一段兴奋的缘分。


在电影商务产业学院的学习和暑假的拍摄,让我与电影两条平行线有了交集,我学习了电影制作的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了交流与统筹的能力,认识了一群热爱电影的人,参与了一部还在制作中的电影。所以,我觉得,遇到电影是我大学最大的收获,以后的我已离不开电影。

现在的我,来到爱奇艺公司成为了一名实习生。也许,我的制片人成长之路才刚刚开始。也许,这条路不会像刚开始一样平坦。但在我的大学生涯里,我收获了热爱与自信。我希望凭着这份热爱与自信把我的这篇制片人养成记续写下去,无论我的人生道路最终是不是印满电影的足迹,我都会怀念我的大学时光,怀念2022年的夏天,怀念这篇我的制片人养成记。



撰稿:郑雅文

图片:由受采访者提供

总编审:孙善清

(重庆移通学院“我在书院读大学”通讯社)


本栏目面向全校征稿,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