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期|书院印象:突破局限,创造无限——艺术,与你我共舞

时间:2023-05-19作者:浏览量:

邀两位大师,聚师生朋辈,话艺术魅力。5月18日19时,由重庆移通学院教务处、书院部主办,汇江书院承办的主题为“艺术,与谁共舞”——书院围炉夜话合川校区第五期活动在书院楼下小广场顺利开展。活动特邀资深品牌设计师、北京首都企业形象研究会理事、深圳平面设计协会首届理事会员、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中心品牌督导、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余朋、新商科大学集团专业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文学科带头人、资深广告人、文化公司创始人、BOBDOG卡通(中国)品牌顾问、<库艺术>签约人、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特聘教师邓军红老师来到书院,与60余名师生围炉而坐,共话艺术创作、感受艺术魅力。


艺术,在“你我共舞”中绽放

“我们通过网络、通过手机呼风唤雨,地理疆域已不是限制,我们的视界、精神展示了各种可能性但是当我们放下手机,面对当下,网络冲浪的那个大胆的我无影踪,剩下一个有限的我人是有限的——地域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人性的局限!那么,我们今天探讨的艺术对话,似乎可以发现一些突破局限性的可能,创造一些超越性的可能。”活动中,邓军红老师通过引入人生的“局限”和艺术的“无限”,带领现场师生共探艺术的神秘。舒伯特的《小夜曲》旋律优美、情感纯真、格调高尚,充满了生活的希望德国漫画家埃··卜劳恩创作的漫画作品 《父与子》,充满生活的智慧和诱惑;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素材带领大家深度分析、感知艺术的魅力。余朋教授告诉大家:“艺术于今,已完全超越古典艺术的逻辑和框架,更加突出观念的作用,也更加强调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媒介乃至不同地缘、不同意识形态等的跨界与融合,更加注重个人体验和当下社会多方面的关联与互动。”


艺术,在“眉飞色舞”中互动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拜现代文明所赐,然而,现代性是碎片、偶然和不确定,现代性所有指标都指向了“效率”。如何不成为现代文明的“傀儡”?如何抵抗人的工具化?古人给出了答案:君子不器!别让自己成为一个“工具人”,而要做到“君子不器”。一个时代可以把他自己显现在他的宗教里,它的社会形式里,但是或许最深刻,至少是最清楚地显现在他的艺术里。从西方文艺复兴、神话故事到现代戏剧批判社会、网络文学虚幻的世界。余朋老师从“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自我”三个角度给出关键的切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通过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艺术设计案例,引发师生共鸣。“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那我们可以怎样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的美?”当今社会的设计缺少原创性,大多数人创意来源于模仿,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设计更具原创性和独特性呢?”交流过程中,现场的同学们与两位老师互动不断,现场气氛热烈而温馨,两位老师也积极回应,旁征博引、专业而又全面地解答同学们的提问,与书院学子进行近距离的交流互动,不少同学表示深受启发。


艺术,在“欢欣鼓舞”里升温

浓浓师生情,书院“家”暖心。活动进入尾声,余朋老师亲自为围炉夜话撰写了一副墨宝,装裱好后带到活动现场赠予书院,以此激励广大书院学子在艺术的广阔舞台中,通过艺术去感受、去探索、去创造新的天地。汇江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杨成老师上台接受赠与,并与余老师合影留念。礼尚往来是千百年来中国礼仪文化的最高境界,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了感谢余老师的心意,来自汇江书院的学子们也在当天下午创作了一份名为“包罗万象”的装饰画送给余老师。“口袋”又称包,书院学子们创作的这一份礼物由很多的“包”组成的,寓意“包罗万象”,象征着我们的艺术天马行空、包罗万象,同时也祝愿余朋老师今后的设计作品独出心裁内容丰富、万事万物应有尽有!


以广阔天地为幕,以仲夏微风为伴。书院创新传统育人模式,打破传统教授式师生关系,创新推出“书院围炉夜话”活动,将企业大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邀请至书院,以浸润式、互动式的对话,实现专业交互、师生交流,为书院学子提供更为生动化的成长启迪,在多元的艺术舞台中感知艺术,探索艺术的更多可能性,积极引导学生在多元的舞台中去感受、去重构、去创造。


作为一名通信专业工科生,一直觉得艺术与我有很遥远的距离,之前也一直没有过多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在听完此次两位老师的分享后,有了很大的启发,其实人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学工科的理性思考能力培养的是在专业层面的技能、技巧,但我们的生活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包括我们设计的产品,也希望带给消费者更多未知的可能。所以此次围炉夜话,不仅打破了我之前心中与艺术割裂的想法,更多的给了我一些对未来未知的思考和启发,会让我在目前从事的文化公司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消费者的感知和设计师本身的创新、探索。

——汇江书院 通信学院22 吴松林


听完两位老师的分享,我觉得艺术的感知能力很重要,也就是两位老师说到的提升和保持艺术的感知力”,感受可能是艺术的起点,而体验则是迈向终点的过程。艺术不能隔岸观火,需要有亲身体验和参与感,要进入创作者的时空语境,进入那个故事,进入那个画面所以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花果书院 通信学院20 张煜吉


我平时喜欢去美术馆、展览馆看一些陈列,自己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技能,但始终会觉得无法将生活和感受与作品融合。今天听完将为老师的分享后,我思考很多,启发很多。我想可能在当前AI盛行,人有明显压力的时代,我们要更加认识到人本身具有的灵性和艺术世界带来的幸福感。我也记下了两位老师分享的一些优秀作品,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重点地去感受生活里的美,感知生活带给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花果书院 艺术传媒学院22 张雪




撰稿:汇江书院

摄影:傅秋硕、夏银埔、梁宇豪

汇江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供稿

书院部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