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研】虚实结合,探索共赢——我校教师赴武汉参加“数字化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及教育教学创新”师资培训

时间:2023-03-30作者:浏览量:

2021年教育部高教司函[2021]10号文件《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发出以后,全国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陆续展开,对探索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新形态,实施更高效、更便捷、更个性化的教研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紧跟时代步伐,中国新商科大学集团三校四区于2022年12月进行了虚拟教研室遴选,我校围绕《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案例式教学创新改革教研室”获批成为首批校级虚拟教研室。

为加快虚拟教研室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加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3月17日-20日,我校案例式教学创新改革虚拟教研室带头人、《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负责人李邓金和数字化教学骨干教师石权,赴武汉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数字化时代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及教育教学创新”师资培训。


本次培训由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秦磊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丹虹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姚家玲教授等主讲。

于歆杰教授以虚拟教研室的理念和行动为主题,结合自己所负责的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电路原理虚拟教研室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于教授分别从政策回顾及文件解读、对虚拟教研室的理解、申报前已经做了什么、电路原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规划及已经开展的活动几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于教授认为,我们老师们要正确理解一流本科课程(金课)、课程思政和虚拟教研室,明确三者各自的目标,理清三者的逻辑线索,并建议将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和虚拟教研室协同创建。

秦磊华教授以基于OBE理念的课程群类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生动地讲解了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性、教研室的职能及变迁、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意义及机制、智能硬件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探索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秦教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教研室的功能及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虚拟教研室建设任务和建设内容。

王丹虹教授对虚拟教研室的知识图谱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讲解。王教授在此部分讲解了什么是数字化转型与信息技术素养:教育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着重从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教师能力发展、教育评价、教育治理方面发力。王教授结合了自己所教的学科,介绍了自己所在的工程图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并实际操作演示知识图谱的建设。除此之外,王教授也分享了2022年最佳学习工具100强榜单,也给在座的老师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思路和备课途径。


华中农业大学姚家玲讲授的主题是“依托虚拟教研室建设,构建数字教研新范式”,分别对政策文件,申报体会,共建单位,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姚教授也开诚布公地将虚拟教研室申请表的申报内容进行举例讲解,如教研室的已有成果及推广情况,包括申请条件、经费、政策等支持措施也进行了讲解,同时分享了建设可行性与特色,虚拟教研室成员水平等等,让我们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了申请流程,以及申请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此次武汉之行,两位老师收获颇丰,对数字化时代虚拟教研室建设和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当前,时代变革加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演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倒逼教育系统改革,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虚拟教研室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创新探索,是数字化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时空、人员和资源等条件限制,开展虚实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多学科交叉融合、跨区域跨学校合作的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有利于促进教学理念和技能推广、教学改革先行先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对高校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虚拟教研室建设机遇和挑战并存,任重道远,高质量虚拟教研室建设是高校主动响应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举措。全方位深入推进虚拟教研室高质量建设,必然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教师有效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创新,最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李邓金、石权

(通识教学部供稿)